17 09
2018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一个基金与五大领域探秘!

发布者:品牌公关部 来源:中证金葵花研究部综合

 

一、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启33场分论坛和高端对话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进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建设,上海将举办全球性的人工智能高端会议,打造世界顶尖人工智能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和主导人工智能产业和技术创新融合发展。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信息化部、国家网信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的一次重要亮相。会议时间是9月17日-9月19日,

 

本次大会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为主题,以“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市场化”为特色,将集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以及相关政府的领导人,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发表演讲和进行高端对话,打造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合作交流平台。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会议由一个主论坛、若干主题论坛、创新竞赛、以及一系列体验和展示组成。据了解,这200多人的重磅嘉宾名单中,70%来自于企业,包括商界精英,以及人工智能领域全世界顶尖的专家学者。

在展区里,企业带来的前沿科技场景展示已经初具雏形。开展期间,参观者可现场体验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而在应用体验展示区,20多家企业开始进行无人驾驶和无人机的进场测试,大赛期间他们将在这里同场竞技。

 

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这一主题,还将开启33场分论坛和高端对话,讨论的话题不仅涵盖基础性的类脑研究,还有将人工智能应用以提升实体经济,更有关于数据隐私、安全性以及伦理方面的前瞻性讨论。

 

二、一个基金:G60科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基金

大会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为主题,呈现AI+金融、智造、教育、交通、健康、零售、服务等应用场景,全面展现AI技术如何赋能时代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仅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也是以上海为龙头、引领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风口。

 

开幕式当天,“G60科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作为上海人工智能创新项目签约。基金目标总规模100亿元,分期设立,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以G60科创走廊作为产业腹地,主要投资于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链项目,包括基础层的芯片、传感器、算法和应用层的智能家居、智能驾驶和智能医疗等领域企业。

 

上海国和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上海国和投资”)为基金管理人。目前首批意向投资者已经确定,主要有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国方母基金、国泰君安母基金、松江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海欣集团、达晶电子、新中梁集团、习爵投资等。

 

G60科创走廊区域范围包括上海市松江区、嘉兴市、杭州市、金华市、苏州市、湖州市、宣城市、芜湖市、合肥市等九城市,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地,近年来集聚了国内外一批优秀企业,已形成了覆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其中,松江背靠上海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围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集聚了库卡、科大智能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面积约23.8 平方公里的洞泾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作为G60 科创走廊的重要板块,于2017 年11 月成功申报为国家火炬上海松江洞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基地,成为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基地。

 

“G60科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旨在推进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内人工智能产业产融结合,实现产业资源要素有效配置和区域间流动,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基金引入产业投资人,与其在募、投、管、退环节开展紧密合作;同时基金以G60科创走廊为产业基地,基金和基地互为项目来源,基金和基地互为产业配套,形成良性互动。通过这种“产业+基金+基地”的新模式,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人工智能相关项目间可形成业务、股权或其他形式上的合作,项目与产业园区、各产业园区之间亦可形成互动,各城市间资源可以有效配置,有助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上海国和投资是国内首批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由上海市政府金融控股平台上海国际集团于2009年发起设立。上海国和投资在长期的专业化基金投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金融服务、医疗健康、企业服务、文化旅游、消费升级等投资领域取得了优良业绩。

 

三、大会探秘之一:“AI+服务”:让城市大脑学会“漂移”

人类一直在电影场景中幻想着一件事:人工智能,能否更像人?它帮助人类完成更复杂的数据决策,在人类孤单的时候提供陪伴,让我们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如今,它正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让城市越来越聪明,更高效率地帮助人类。

 

在上海召开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I+服务”就是展示主题之一。它是扫地机器人,也是语音助手;它是智能人脸识别,也是生活管家。它将分布在场馆各处,展示AI帮助人类达成一些目标、带来更好的生活状态,体现“人机交互、在你身边”。

 

如果将计算机比作人类,那它第一个拥有的其实是人工智能加持后的视觉。商汤科技总裁张文说,人脸识别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2014年,商汤用20万人脸样本来对机器进行训练做到了98.5%的准确率;2017年,商汤用20亿人脸训练可以达到一亿分之一的误识率,而这样的误识率让其可以真正地应用到各行各业,包括智慧城市、手机、交通、互联网娱乐等行业。

 

随着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开始拥有了听觉、触觉甚至痛觉。在此次大会的展馆里,将可以看到新松乒乓球机器人结合了轻量化机器人、高速双目立体视觉系统与人工智能于一体,能够实时收集对手的竞技数据,进行自主学习,用于娱乐或专业训练皆可;科大讯飞在现场将演示智慧微课、AR智能课桌、阿尔法蛋机器人、AI全息助手等酷炫科技产品,体验AI教育,探索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现在有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基于数学统计、建模的人工智能发展模式,以深度学习为代表;一个是对人类大脑科学的研究。人工智能不能单靠算法打天下,还需要和行业专家、大数据结合,才能真正改变世界”。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

 

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更全面复杂的服务,它慢慢将拥有更高级的决策能力。一直想要打造的智慧城市,就是这一能力在城市治理上的体现。眼下,上海正大力推动“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努力做到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市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

 

在上海徐汇,政府部门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发机器深度学习系统,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智能咨询、智能引导、智能递送、智能预审等服务。在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就有一支“人工智能首席服务官”团队,包括运输机器人“徐小递”、咨询引导机器人“徐小智”、政策咨询机器人“徐小境”及法律服务机器人“徐小法”,能够清晰识别语音语义并给予恰当的反应和答复,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从人工到智能的跨越。

 

“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大数据结合起来,能发挥极大效用”。云知声创始人黄伟说,算力在云端(数据中心)、消费端(物联网设备)以及芯片中“漂移”,实现合理的再分配,让AI的能力可以发挥最大化的效用,实现从智慧城市到“人工智能城市”的跨越。

 

四、大会探秘之二:“AI+交通”:改变不止于“行”

无人机全自动机场、黄浦江夜空无人机表演、无人驾驶系统体验……更多人工智能与交通的奇妙组合,将出现在9月17日于上海召开的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我们可以畅想未来“车路协同,智慧互通”的“AI星球”。

 

对于广大车迷来说,最值得期待的变化是无人车在未来的应用。今年3月,上海发放了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上汽和蔚来获得首批测试资格。目前,北京、重庆、深圳等地都已发放自动驾驶车辆路测牌照。从L1级辅助驾驶系统,到L4级自动化驾驶系统,基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无人驾驶技术进步飞快。

 

“在园区、机场等特定区域内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未来3到5年一定会有更多的应用出来。”已开展无人驾驶车辆路测的小马智行首席执行官彭军说。尽管出于安全的考虑,无人车正式上路还需时日,但是在人工智能加持下,更加高效、有序、安全的交通环境值得期待。

 

人工智能其实正在慢慢融入我们的日常出行生活。今年暑期以来,上海的公交车陆续安装了驾驶员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系统。透过驾驶座前一个看似普通的摄像头,后台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判断驾驶员是否有打电话、疲劳驾驶、吸烟等违规异常状态。工作人员介绍,有了人工智能替代人为抽查,监测效率大大提高,行车安全系数也增加不少,图像处理和人脸识别等技术让驾驶员的“小动作”无处遁形。

 

无独有偶,城市交通的新鲜血液新能源共享汽车也正计划通过人工智能提升行车安全系数。国内新能源共享汽车领域规模最大的企业上海环球车享总经理曹光宇表示:“我们现在投放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越来越成熟,未来智能泊车、人脸识别等技术都会投入应用。”

 

除了出行领域,人工智能还深刻改变着交通行业的物流领域:办公楼里、小区楼下,无人配送机器人凭借其出色的灵活性和便捷的使用流程大幅提升配送效率;仓库中、厂区里,无人货车将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田间地头,无人机配送更是实现了“村村通、县县通”的物流生活圈。

 

“无人机正在由末端配送向支线、干线应用的大型、巨型发展,人工智能可以让无人机实现物流配送全链条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京东大数据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张志统认为,人工智能将为物流行业带来新的变革,解决人们日益个性化的物流需求。

 

彭军表示,人工智能给汽车和交通带来的改变,是一场基础性的变革,将影响方方面面。“如果出行更便利,人们住在郊区的通勤成本更低,大家更愿意住郊区,城市规划也会随之改变。”

 

五、大会探秘之三:“AI+零售”:“看脸吃饭”“靠脸购物”等你来

“AI+零售”作为七大主题之一,将生动展示“看脸吃饭”“靠脸购物”等零售活动中“人、货、场”如何被科技重构。可以预见,在“AI+零售”的新时代,消费者将得到更智能的购物体验,同时零售商将拓展更丰富的购物场景,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

 

刷一下脸,究竟是如何完成一笔消费呢?苏宁易购IT总部执行副总裁乔新亮解析道,消费者看似不费吹灰之力的背后,是大数据、云计算、AI等大量技术的积累以及IT团队的支持。比如要让无人店“聪明”地知道“你是谁、拿了什么商品、支付多少钱”等,就离不开人脸识别、语音语译、系统预测,即像人一样“眼能看、耳能听、脑能想”,而且还能把上次消费行为作为参考,为消费者下次购物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去年,苏宁易购推出上海首家苏宁无人店——“苏宁易购BIU”。乔新亮说,目前无人店日销售额过万元,最受欢迎的是定制化的科技和家居产品。“AI与‘爱’发音相近,AI未来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将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有人情味的好帮手。”

 

相对于无人店,无人货柜虽小却五脏俱全,通常集人脸识别、微重力感应、机器学习、无感支付等众多功能于一体,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支付及大数据等技术与线下场景融合。在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馆里,将可以看到X-24h智慧便利店无人化理货、无人化制作、无人化售卖;魔盒CITYBOX采用“先享后付”消费方式,以及通过魔盒CITYBOX消费还能积累信用值。

 

记者来到位于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的X-24h智慧便利店先睹为快。只见店里竖着3个蓝色玻璃仓柜,当消费者站到仓门前的重力圆盘处,扫一扫二维码后,便可在上下循环转动的货架上选择面包、肉肠、鸡排等自己喜爱的食物。“自6月份试用以来,带着好奇心来体验消费的顾客不少。”工作人员说,目前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现场维护和听取反馈。

 

2017年上海市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超大型城市运行相适应的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格局,打造6个左右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形成60个左右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建设10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

 

特赞创始人、同济大学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范凌表示,AI能帮助人突破想象力的瓶颈,超越自身的经验、逻辑和方法。随着消费升级,人机协同将在未来共建一个更有想象力、更为和谐的合作方式。

 

除了各种令人惊喜的AI应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也不容忽视。“这对技术确实是一个考验,如果信息泄露,或者AI识别错误,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体验。”乔新亮说,企业应自律,尽可能想办法保护好信息,同时希望相关法规能完善,促新型消费更安全。

 

六、大会探秘之四:“AI+健康”:医生的“第二大脑”来了

“AI+健康”将作为七大展示主题之一,从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虚拟助手、智能管理等方面向观众呈现,AI如何成为医生的“第二大脑”。

 

在大会的展馆里,复星旗下的人工智能企业杏脉科技将带来“未来诊室”,从问诊、摄片、诊断再到建议,模拟肺癌、脑卒中和股骨头坏死三个分属呼吸科、神经科和骨科的病例诊断全过程。观众走入其中,可在身前的操作台上进行人机互动,体验一回“未来医生”。

 

“得益于人工智能,医学检验和诊断将变得更为高效、准确,患者也将更便捷地获得优质医疗服务体验。”复星总裁助理、杏脉科技CEO何川说。

 

傅利叶智能将带来有“触觉”的下肢机器人,可根据外部力学环境动态调整步态轨迹,并针对使用者的用力情况提供对应的助力,从而让部分截瘫病人通过训练重获行走的能力。

 

“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作轨迹,加上不同的走路环境,所以AI将在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傅利叶智能CEO顾捷表示,比如针对某个具体的佩戴者,传感器通过获取关节点、关节角等信息,收集他的行走习惯和姿态,深度学习,通过算法建立高精度的人体运动模型。

 

深度学习,对于不同的“AI+健康”应用而言,几乎是共性。依图医疗副总裁方骢介绍,以肺癌影像智能筛查系统为例,想要训练出符合临床使用场景的AI模型,需要三个步骤,一是要有充足的经由AI治理过的高质量影像,二是以计算机视觉技术及深度学习技术构建AI模型,同时,由资深的影像医师对CT影像进行标注,“喂养”给AI模型,不断的迭代优化;三是达到可用标准后,将AI模型投入临床工作流,在真实世界的数据中对AI模型进一步优化调整,逐步成长。

 

方骢认为,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优势正逐渐体现:一是效率高,帮助医疗从业者提升疾病早筛、诊断与随访工作效率,二是精度高,AI对于图像细节信息的获取能力远超肉眼,对提升疾病早期筛查水平意义较大。三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因为仅依靠增加医生资源的培养力度,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医疗需求,借助AI把顶级诊疗能力工具化,可缓解基层医疗疑难杂症诊断难、资源少、效率低的问题。

 

“医疗领域的数据模态特别复杂,诊前、诊中和诊后的环节非常长,利用AI提供一站式及个性化医疗科技解决方案,不仅能缓解医疗服务的痛点,还能助力居民预防疾病。”平安医疗科技负责人高孟轩说。

 

目前,平安医疗科技已与全国上百家医疗机构实现签约合作落地,实实在在推进“AI+健康”走入大众生活。比如,在上海,与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开展适用于门急诊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合作,为低年资的医生提供智能辅助,提高一线诊治效率;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等联合打造病理质控AI,规范病理报告格式,方便开展质控效果对比分析。

 

业内认为,尽管AI的使用如火如荼,但是目前“AI+健康”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以辅助诊断、智能分诊等功能为主,尚不能取代医生作出诊疗决策;同时,医疗数据质量的提升、医疗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等都有待探索。

 

七、大会探秘之五:“AI+智造”——“飞阅”无人工厂

在“AI+智造”展示主题下,戴上AR/VR眼镜,能以8K超高清画面观看工厂加工组装流水线全场景,通过时刻在岗的无人机监测户外机械设备工作状态,还能有机会获得一份智能机器人现场制作的刺绣作品。

 

而在酷炫的机械臂、自动车和流水线背后,是由更为精密复杂的智能制造系统设计。如何让工厂数据活起来、用起来,让人和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实现有效交流,制造化身“智造”的过程已经突破了单个技术和设备的应用,进化为高效灵活的生产模式和协同有效的产业链整合。

 

走进宝钢股份冷轧厂房,行车正在空中吊卸钢卷,运行自如,但驾驶室中却空无一人。整片作业区域不用照明,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黑灯工厂”。钢铁工人不再满身油污、大汗淋漓,而是能够远程监控实现“白领化”操作。

 

除了生产环境的颠覆性变化,“AI+智造”更能带来产品本质上的升级。目前,宝钢股份冷轧厂正以“数字钢卷”的形式来实现冷轧产品的“全程可视化”和“数字化”。“通过智能在线检测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图像识别发现产品缺陷,再追溯到相应生产环节进行优化,能够让产品质量更加稳定,问题追溯更加简便。”宝钢股份冷轧厂工程师张玉军说。

 

不止步于无人的车间,智能制造正在延伸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生产全程智能化。今年6月,上汽集团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首个人工智能产品——SPRUE系统可以提供关于需求预测、路径规划、全局优化调度的物流综合解决方案。以某企业长三角物流项目为例,过去需要5个人2小时完成的方案,现在借助SPRUE系统,一个人10分钟就可以完成。

 

“预计到2025年,国内车市将进入低速增长的新阶段,但智能时代带来了很多机遇。”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祖似杰说,“一方面,汽车产品形态得到重新定义,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变为多功能移动空间,另一方面,汽车生产方式也会深度变革,通过智能互联和数据共享,产业上下游协作关系更加紧密,生产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在此次大会的展馆中,鸿海富士康科技集团带来了工业互联网全生态系统,超清视频让观众体验低功耗、快速响应、高效率、智能化的绿色制造场景。在上海思岚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区,与会者可以认识一个“新家伙”——自主定位机器人,它能够根据指令智能规划路径,并有效避让行人、障碍物。

 

而在展馆之外,“智造”的身影无处不在:上海临港汇聚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相关企业,吸引上海交大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此建立工业4.0智能制造示范线,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上海张江建立“人工智能岛”,推动数字技术与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多行业的融合发展。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总量14.1万台,比上年增长了58.1%,更是体现了智能制造推进带来的巨大机遇。

 

从能够处理指令的“小聪明”,到自主决策运行的“大智慧”,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有更多值得期待的场景。“突破个体单元的制造,形成系统整体的自组织能力才是智能制造的实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相木说。在看不见人的工厂背后,是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决策、不断优化的“工业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