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2
2018

从去杠杆到财政金融协同专题报告之四:国资与地方政府纾困行动全景!

发布者:中证品牌部 来源:

专项资金与上市公司纾困基金密集成立,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精选标的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化解股权质押风险。各地方政府也接连出台支持民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推出措施全方位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一、国资:密集成立上市公司纾困基金,建立“股+债”市场化支持方案

10月8日,福建省设立总规模150亿元的纾困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设立20亿元的纾困专项债,首期10亿元,用于帮助有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民营企业。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企进行必要的财务救助。

 

10月16日,北京海淀区属国资和东兴证券发起设立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首期20亿元已完成募资,通过受让不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10%的股权,帮助民营科技上市公司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等。此前,北京市推出一批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纾困的硬招。对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问题,建立了“股+债”的支持方案。市、区和社会资金基金共同建立总规模超过350亿元的纾困“资金池”,支持上市企业开展股权融资。

 

10月26日,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与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有限合伙基金协议》,正式设立“浙江省新兴动力基金”。合作投资目标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20亿元。此次“浙江省新兴动力基金”的设立,更强调市场化、法治化的运作方式,在助力本土上市公司解压脱困和服务省内金融市场稳定的同时,兼顾市场化投资收益要求。

 

10月28日,汕头市将由汕头国资企业、海通证券和宜华集团共同出资设立共济发展基金,规模50亿元,专项用于帮助有发展前景的汕头本地上市企业纾解股权质押困难。此外,东莞市也正有计划成立上市莞企发展投资基金,为该项基金而设立的东莞市上市莞企发展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经在工商部门完成登记。

 

11月13日,安徽省最大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安徽省投资集团与海通证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共同发起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的“长三角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该基金计划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30亿元。

 

11月15日,山东省国资委表示,山东国惠、中泰证券将联合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约40亿元的资本市场纾困基金。由债权、股权两类基金组成,其中债权基金主要化解上市公司大股东股票质押风险,股权基金用于上市公司健康发展,也用于通过协议受让、大宗交易受让大股东股份。山东国惠和中泰证券各出资10亿元,共计20亿元成立母基金。通过对接银行、保险、国有企业和政府平台等资金,设立多个子基金,总规模100亿元。

 

11月16日,河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河北省上市公司新动力纾困基金,以帮助省内民营企业、民营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纾解股票质押及流动性风险。

 

11月27日,江西省国资委宣布,拟组建100亿元的江西国资创新发展基金,着力支持民企发展壮大,帮助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风险。基金由省国资委所属江西国控公司牵头,联合省财政投资集团所属江西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和其他省属企业共同组建。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拟到位30亿元,江西国控公司出资15亿元,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出资5亿元,其他省属企业共同出资1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广东等13个省份设立了纾困基金,驰援上市企业。各地纾困基金规模基本在几十亿元至上百亿元不等。

 

截至2018年11月28日,地方政府纾困基金规模已近2000亿元。

 

二、地方政府:政策措施瞄准引导民营经济高质量与健康发展发力

10月末,成都市政府出台了上市公司纾困帮扶八条政策措施。将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100亿元上市公司帮扶基金,采取股权、债权等方式向上市公司及实际控制人提供资金支持,化解上市公司或实际控制人流动性风险。金融支持方面,通过设立专项产品、发行资管计划、组建专项私募基金、发行纾困专项债等方式,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优化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环境,要求金融机构不抽贷、不断贷、联合稳贷、合理增贷,营造稳定的债务融资环境。

 

10月30日,北京西城区拟发起设立北京新动力优质企业发展基金。基金目标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40亿元,市区两级政府引导基金共同参与,积极引入合作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本。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西城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指导意见》,全力支持民营企业解决困难,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11月3日,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三个100亿”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立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基金;为优质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100亿元;逐步将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规模扩大至100亿元。基金重点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有市场、有技术优势的民营企业进行投入,增加区域内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产业等关键重点民营企业流动性。

 

11月7日,广东省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上,措施在提出降费再加码的同时,提出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无还本续贷,支持各地设立小微企业转贷基金,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推广银税合作,扩大参与银行机构的范围和质量;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和信用担保机制;鼓励各地推进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

 

11月20日,四川省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涵盖四川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力争到2022年,四川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

 

11月24日,山西省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6方面30条具体意见,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筹资50亿元组建山西省民营企业政策性纾困救助基金,市场化推动解决上市或重点民营企业流动性问题;指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支持,力争2019年新增授信800亿元。力争2019年为民营企业减免税费275亿元以上,提高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

 

11月28日,湖北省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财税、金融、社保、交通、土地等方面,推出了27条政策举措,全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采取股债并举、成立救助基金等办法,以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式驰援民营企业。比如实施“三个100亿”措施,设立100亿元县域发展引导基金、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基金、100亿元担保再担保资金等。

 

另据券商中国统计,除省、直辖市外,地方也在积极设立相关纾困资金,其中至少包括:苏州市拟设立总规模不超过25亿的专项基金;汕头市设立规模50亿元专门投资基金,纾困当地上市公司股东股权质押风险;东莞市金融局计划成立“上市莞企发展投资基金”,这是由政府引导设立的首只主要面向东莞上市公司的基金;

 

在珠海市政府支持下,珠海基金、鲲鹏资本等金融投资机构拟共同发起设立“粤港澳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驰援母基金”,首期规模为100亿元;中山市将通过成立上市公司救助基金的方式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活水”,该基金规模将在50亿元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10月以来,上海、广东、山西、江苏、浙江等十余省份密集发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减负规模累计达万亿元。

 

三、综合总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国企与民营开启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后,在实现经济总量翻倍增长目标引导下,全社会一切工作内容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此同时,政府工作考核也以实现GDP指数增长目标为中心,以此判别政绩。在这种价值观导向下,过去改革开放40年中,伴随GDP总量长期持续高速增长,中国民营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是经济总量翻倍增长目标实现的重要贡献者。

 

步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经济增长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竞争、创新竞争都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这就意味着,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进行全新的升级换代。不仅要升级产品技术含量与生产方式内容,而且更要升级思维与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附加值......

 

对于中国国内经济来说,必将面临一场大变革大调整。上半年,围绕国企与民企怎么才能够实现更大发展,社会中出现了较为激烈的争论。中央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对公有与非公有经济发展进行了精准定位。随着国资、地方政府在内的多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化解股权质押风险,各地方政府也接连出台支持民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推出措施全方位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一个全新的国企与民营发展场景呈现开来。这就是国资与民企之间深度融合,进行全新的资源配置与优化,共同提高各个层面的生产要素效率。

 

进入4季度,在政策引导下,国企与民营之间深度融合发展之路正在开启。国资设立专项资金与上市公司纾困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扶持民营公司发展。股权结构上,国企中有民营占股,民营企业中也有国有成分。最终目标是,实现国资与民营的更好更大发展。同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