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11
2017

什么工作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替代?

发布者:品牌公关部 来源:腾讯研究院

导读:为了不被时代淘汰,劳动者需要不断储备专业技能。从事AI时代的新职业,如人工智能设计师、工程师以及运营维护师等,或者成为AI无法取代的高精尖、跨领域人才,练就随时进行职业转换的本领,将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

 

一、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近日,一份2018届互联网校招高薪清单在网络流传,清单显示了众多知名互联网企业技术类岗位的年薪水平,动辄30万以上的出价,引发了全国职场人心理上的地震。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互联网企业中研究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岗位比较火热,校招年薪25万人民币只是白菜价。

 

 

 

打开某知名招聘网站,搜索“人工智能”后会出现相当多的招聘岗位,具有诱惑力的薪酬会让人眼前一亮。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面临“坑”多“萝卜”少的现状。据透露,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我只想问一句:现在换专业还来得及吗?

 

二、人工智能带来巨大忧虑

人工智能给人们展现了无比美好、生机勃勃的前景,同时也带来了忧虑。《纽约客》杂志10月23日这期的封面毫无征兆地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封面描绘了这样的场景:人类坐地行乞,机器人则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人们担心,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被不断进化的机器人剥夺,从而沦为流落街头的弱者。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和与日俱增。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吗?在这个时代,做什么工作最有可能被机器人淘汰?干什么最不容易被淘汰?

 

既有的一些研究对人类工作的未来不乐观。

 

世界经济伦理委员会2016年预测,到2020年,虽然人工智能将使工作岗位增加200万个,但同时引起的就业机会将减少710万个,也就是工作岗位会净减少510万个,受影响的主要是常规性的白领工作。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1—9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95351台,同比增长69.4%,9月当月产量为13085台,比上年同月增长103.2%,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机器人全面应用后,中国将有超过2.4亿就业人口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其中以受过初等教育的成熟生产性劳动力为主,他们中的许多人将被迫转型为技术人员或转投服务等行业乃至创业自谋出路。

 

随着技术的演进,一度被认为是高脑力劳动者的主编、医生、律师等职业,也面临被取代的风险。

 

自动写作技术已被包括《福布斯》在内的顶级新闻媒体所使用,其自动生成的文章涵盖各个领域,包括体育、商业和政治等。深圳市一家本地门户网站的主编最近感觉轻松了不少,原因是网站文章的编辑、整理和审核都用机器人取代了,甚至机器能够自我写作。这个主编原来一天需做五六个小时的重复工作,现在只需一小时,可空出更多时间来做其他工作,网站小编也被裁了若干。

 

通过微创方法,实施复杂外科手的高级机器人平台——达·芬奇手术系统目前在全球已经装配了3000多台,完成了300万例手术。

 

律师机器人经过海量的数据学习,在面对具体案件时,能够实现智能案情分析,并可以提供引证和相似判例等资料,工作效率远超人类。

 

2013年,牛津大学学者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和迈克尔·奥斯本检验了702种职业被计算机化的可能性,按照被取代的风险大小进行了排序,最终认为美国将会有47%的工作面临被计算机取代的风险。其中电话促销员、会计、体育裁判、法务秘书以及收银员等5个工种被认定为最有可能被计算机取代。

 

三、什么工作最不容易被取代?

尽管人工智能能够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协助甚至取代人类劳动力,但在个别领域,包括艺术家、发明家等创新型职业,以及心理医生等精神层面的职业,人工智能将难以取代人类。

 

这是由于人工智能的实现通常是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总结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形成经验,从而在遇到新生事物时,按照前期的经验对其进行判断。而艺术家、发明家通常是通过创新的方法,对新的领域进行新的探索或发现,因此其过程不一定符合通常的逻辑或经验,甚至很可能是因为偶然,发明或创造出新生事物,而人工智能的高度准确性则抹杀了上述可能性。

 

对于每一个劳动者而言,大时代的浪潮正在不可逆转地袭来,就业市场的巨大变革将挑战甚至彻底推翻我们从小形成的知识结构,而最快接受、适应并引领这一变革的人,将成为新的赢家。

 

因此,为了不被时代淘汰,劳动者需要不断更新专业技能,跟上最新的科技发展潮流。从事AI时代的新职业,如人工智能设计师、工程师以及运营维护师等,或者成为AI无法取代的高精尖、跨领域人才,练就随时进行职业转换的本领,将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