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08
2018

财富跟上“消费升级、高科技与制造强国”趋势洪流的大潮!

发布者:品牌公关部 来源:中证金葵花研究部

一、新时代价值观取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充分与平衡发展

十九大做出新的时代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面向2020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新时代宏观经济场景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政策导向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2018年是新时代元年,整个经济社会最为深刻的变化是价值观取向根本改变。在过去改革开放40年中,全社会的价值观导向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少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追求实现经济总量的翻倍增长目标。

 

步入新时代,社会价值观取向发生重要变化,从简单的数量目标转向了坚持经济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同时,向着共同富裕、充分与平衡的发展目标迈进。

 

二、消费升级:承载经济增速下行的主要区域,明确的投资机会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阶段,效益与质量成为政府审美新标准,这意味着消费、进出口与投资格局将在未来发生趋势性调整。

 

客观约束下,面向2020年、2025年与2030年,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行,消费、进出口与投资格局的趋势调整将犹如一股强大的洪流,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与资产配置。

 

未来总体变化场景是,投资需求持续放缓,结构将继续优化。低端产品出口将减少,中高端产品进口将增加。高质量经济阶段,消费升级自然成为承载经济下行的主要动力区域,结构向中高端稳步迈进。这些场景变化,也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充分与平衡发展等新价值观取向的必然结果。

 

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提出,围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服务供给,不断释放潜在消费需求。以传统实物消费升级为重点,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创新增加产品供给,创造消费新需求。

 

2017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提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我国信息消费快速发展,正从以线上为主加快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形态转变,网络提速降费深入推进,消费主体不断增加、边界逐渐拓展、模式深刻调整,带动其他领域消费快速增长,已成为当前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领域之一,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信息消费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信息消费规模预计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信息产品边界深度拓展,信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拉动相关领域产出达到15万亿元,信息消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信息消费重点领域有,生活类信息消费、公共服务类信息消费、行业类信息消费、新型信息产品消费。

 

综合来看,中国经济高质量运行阶段,消费升级自然成为承载经济下行的主要动力区域。大周期演变场景下,相关行业投资机会是较为明确的。

 

三、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新时代,要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意味着过往的产业结构将发生系统性变化。在化解各种迫切问题之时,最终实现产业升级。背后的终极驱动力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意见》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意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目标: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对于整个人类工业文明来说,这是一个重大事件。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这是当下及未来不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最终场景目标是,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工业秩序与自然秩序之间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进行的产业结构,最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如果用几个词来衡量,那么“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这几个词可以概括。

 

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取向决定政策,政策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经济结果。面向2020年、2025年、2035年,当这些生产标准慢慢实现之后,不仅彻底重塑中国的产业内容,而且也将根本改变全社会的精气神、提高国民内心的修为。

 

四、制造强国场景:创新能力,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端产能快速迁移到了中国。很短的几年时间内,中国就成为了世界工厂。这一过程中,全社会的主要人力、物力与财力都主要聚焦于低端领域产品的制造。而发达国家则聚焦于产业链高端与经济质量的提升上。

 

投资与出口导向的经济场景下,中国巨量的低端出口产品仅获取微薄的附加值,而且还严重污染了环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越来越迫切,核心内容是推动制造业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向中高端领域进击迈进,获取更多的附加值。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文件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

 

文件提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面向2020年、2025年与2035年,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中的战略任务与重点有: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等。

 

具体细化目标有:

 

创新能力: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智能制造: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工业强基: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绿色制造: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面向2020年、2025年与2030年,每一个人都应该切换思维,明白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 :创新能力、智能制造、工业强基与绿色制造。新价值目标下,全产业链重塑中国制造的内容与质量,这是未来中国经济秩序深刻调整的大趋势。

 

五、创新与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要素、产业分工、创新能力、资源配置、创新群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等,实现这些要靠创新。不仅有科技创新,更有商业模式、制度与思维创新,等等。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纲要》明确“发展方式、发展要素、产业分工、创新能力、资源配置、创新群体”的一系列转变,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战略任务方面,《纲要》提出,一是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二是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三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四是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五是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六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七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八是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综合来看,在未来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上,科技创新将助力世界型科技强国与制造强国战略的实现,管理、制度与商业模式创新将化解各种极端问题,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未来趋势洪流滚滚,每一个人都可以担当时代创新的先锋。总之,创新与转变是未来经济秩序调整的重要内容。当然在创新过程中,一切内容都要符合全社会新价值观取向。

 

六、高端装备十大重点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趋势与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将实现突破发展。

 

面向2020年与2025年,如果我们将未来中国“消费升级、高科技与制造强国”比作一股趋势洪流的大潮,那么这十大高端装备重点领域就是大潮中顺势航行的大船。因此,我们极其有必要了解一下不同领域的相关具体内容,以及未来将要实现怎样的产业发展目标。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突破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装及三维(3D)微组装技术,提升封装产业和测试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关键制造装备供货能力。

 

(2)信息通信设备:掌握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积极推动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等发展。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

 

(3)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开发安全领域操作系统等工业基础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建立完善工业软件集成标准与安全测评体系。推进自主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1)高档数控机床: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

 

(2)机器人: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

 

3.航空航天装备

(1)航空装备:加快大型飞机研制,适时启动宽体客机研制,鼓励国际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机;推进干支线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突破高推重比、先进涡桨(轴)发动机及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建立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开发先进机载设备及系统,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2)航天装备: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7.电力装备

推动大型高效超净排放煤电机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突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形成产业化能力。

 

8.农机装备

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9.新材料

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研发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综合来看,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七、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走向稳态有序运行之路

在生态与环保约束下,很多传统产能将被强制淘汰,这就要求新兴产业来承载经济增长动能。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第二,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新高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第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产业新体系。

 

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成为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在传统产能强力被淘汰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一股生产要素的趋势洪流是比较清晰的。全社会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被从传统产业中被挤压出来,这些要素将在政策引导下,顺势涌入新兴产业、高科技与高端制造等领域,从而实现一种新的平衡。未来,这种新旧变化将加速,最终推动实体经济走向稳态与有序运行之路。

 

八、总结:跟上时代变化,再次勇做趋势洪流大潮中的弄潮儿

以2020年、2025年、2030年与2035年时间窗口节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微观产业结构与制造业升级等,将朝着“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变化,最终实现绿色化的生产方式。

 

在生态与环保约束下,加之外部环境压力与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经济秩序与市场结构将逐步开启大趋势调整。

 

总之,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全社会向着充分与平衡的社会发展目标迈进!新时代,中国经济这种宏观与微观层面的深刻大调整,就犹如一股股趋势洪流大潮一样,浩浩汤汤不可阻挡。对于高净值家庭来说,资产配置也应跟上时代场景的切换步伐!

 

在过去40年中,很多个人和家庭跟对了国家经济金融发展大势,快速富裕了起来。步入新时代,全社会的价值观取向已经发生根本转向。先富裕起来的人们,从根本上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最有效选择就是,能够再次跟对新时代经济秩序深刻大调整的方向。那就是,积极助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助力世界型科技强国与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